Products
汽车抵押贷款 2025-04-25 17:04 0
最近总琢磨着买车的事,看着国外那些融资租赁的玩法,心里挺不是滋味。咱们国内市场这边,汽车抵押贷款搞得挺热闹,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。记得去年逛车展的时候,看到那些外国车商介绍租赁政策,感觉跟咱们这儿完全两回事。
说真的,在欧美成熟市场,汽车融资租赁那叫一个如火如荼。现在咱们国内融资租赁业务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,根据艾瑞咨询2017年的报告,当时整个市场规模还不大。那时候我在一家汽车金融公司实习,天天听领导说"要向国外学习",但具体怎么学,大家心里都没底。
记得有个同事老外,第一次来我们公司考察,听说国内车贷主要靠银行抵押,惊得瞪大了眼睛:"Why don't you use leasing more?"当时整个会议室的人都笑了,感觉这问题问得特别傻。但现在想想,这老外说得对啊。
国外那些大公司,比如福特汽车金融、通用汽车金融,他们的租赁业务做得那叫一个溜。我特意查了资料,原来人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玩这行了。1989年的时候,全球租赁市场规模才2044亿美元,到了2013年就膨胀到8840亿美元,这增长速度简直让人咋舌。现在全球租赁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.25万亿美元了,而咱们国内还只有零头。
这差距不光是数字上的。我在看《世界融资租赁年报》的时候发现,美国一个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量,比咱们全国所有公司加起来还多。更关键的是,人家那边的汽车租赁,从车贷、保险到维护,整条产业链都打通了,咱们这边还处在一个拼图阶段。
记得上次去4S店,想租辆特斯拉,销售小哥愣了好半天:"租车?我们这儿只有贷款啊。" 这场景就像小时候看港片里,外国警察进大陆餐馆,服务员一脸懵逼。咱们这市场,连最基本的产品意识都还没建立起来。
不过话说回来,国内市场也有自己的特色。前几年我朋友在杭州搞了一个二手车租赁平台,专门做抵押贷款。他跟我说:"你想想,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首付、月供这些,租赁模式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。"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,但后来平台倒闭了,我朋友说:"光便宜不行啊,风险控制没跟上。" 这又让我想起那个老外的问题——为什么国内没人用租赁模式?其实不是没人想用,是没人能做好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国外市场的发展经验其实挺明显的。 是法律环境要友好,像美国那种"税收推动力"就特别管用。再就是要有成熟的监管体系,欧洲那些国家搞了快60年的租赁业,监管体系早就完善了。咱们这边呢?融资租赁法才刚出台几年,很多地方还是摸着石头过河。
我最近关注到一个现象,很多外国租赁公司在国内设分公司,不是简单开个网点,而是直接带着一套完整的系统过来。比如德意志租赁,他们那种数字化管理,从风险评估到贷后管理,每个环节都特别精细。咱们国内很多公司还在用Excel做台账,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。
说真的,有时候看这些资料看得我挺不是滋味的。记得去年冬天在长城汽车工厂,看着那些机器人流水线,心想要是能租回来用就好了。但跟采购部门同事一聊,才知道人家采购设备都是直接买断,根本没想过租赁。这就像当年我们父母那代人,觉得租东西就是丢人的事。
现在年轻人都开始接受租赁了,但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手机这些消费品。汽车抵押贷款这边,还停留在"借一千还一百"的传统模式。我最近看到一些新平台,搞什么"车辆使用权抵押",听着挺新鲜,但仔细一分析,还是老套路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变形金刚,进口版和国产版的差距,不在于功能,而在于思路。
国外那些大公司在中国的动作也挺有意思。比如丰田金融,他们搞了一个"以租代购"模式,直接跟主机厂合作,提供分期付款或租赁选择。我朋友在4S店看到这个模式,说:"这简直是为咱们这种不想全款但又怕月供的人量身定做的。" 可惜这种模式在国内推广不普遍,原因我就不细说了,反正跟监管、跟传统思维有关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咱们国内市场要跟上国外水平,我觉得有几件事特别重要。第一是产品创新,不能光模仿国外,要结合中国国情。我听说现在有些平台开始搞"弹性租赁",比如租一年后可以买断、可以提前终止,这种模式比单纯抵押贷款有意思多了。
第二是风险控制,不能光靠抵押物,要建立真正的信用体系。我朋友在二手车平台搞风控,花了大价钱搞AI评估系统,现在看车就像看CT一样,能识别出很多隐藏问题。这种投入,国内很多公司还不愿意做。
第三是数字化,现在谁还用线下申请啊?我在国外看到那些租赁平台,都是手机App申请,几分钟就能出结果。咱们这边呢?填表填到天荒地老,还要等审核,这效率简直不敢想。
所以啊,要真正跟上国外水平,可能得从改变观念开始。就像当年我们学英语,死记硬背单词没用,得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,才能真正学会怎么用。汽车融资租赁这块,估计也是这个道理。
Demand feedback